文案桥梁网—你的文案搜索专家

文案桥梁网—你的文案搜索专家

以劝学或师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使用对比论证?

59

《劝学》与《师说》作为中国古代两篇经典的论说文,均以对比论证为核心手法,但侧重点和论证对象有所不同。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、方法及意义,可更深入理解其教育哲学。

一、《劝学》的对比论证特点

自然现象与人事的对比

荀子通过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”“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”等比喻,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发展相类比,说明学习能使人超越原有状态。例如,青色植物从蓝色植物中提取却更青,正如后人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。

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的对比

文章以“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”为例,强调坚持的重要性,指出主观努力比天赋更重要。通过对比不同动物的行为,突出后天努力的价值。

积累与质变的对比

采用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”等句,说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质变,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。

二、《师说》的对比论证特点

古圣与今人的对比

通过“古之圣人”与“今之众人”的对比,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、愚人之所以为愚,皆因是否从师学习。例如,圣人虚心求教,愚人固执己见,形成鲜明反差。

求学态度的对比

文章批判“士大夫”耻于从师的风气,对比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”的普遍性与“耻师”的狭隘性,强调求知不应受身份限制。如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”,但士大夫群体却对此避讳。

师道尊严的对比

通过“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”的结论,警示若轻视师道,传统学问将断绝传承。此结论基于对“士大夫”群体学风堕落的批判。

三、两篇文章的异同与意义

相同点:

均运用对比论证强化说服力,通过正反对比揭示本质规律(如学习与天赋、从师与自满)。

不同点:《劝学》侧重个人修养与学习方法,强调内在积累与坚持;《师说》则聚焦社会风气与教育制度,批判社会偏见。

历史意义:两篇文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,《劝学》为个人成长提供方法论,《师说》为教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。

通过对比分析,可见两篇论文虽主题不同,但均以对比论证为精髓,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重视学习、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。